
华为是中国科技行业的代表,而任正非则是华为的创始人和总裁。多年来,华为一直努力在全球科技领域发展,修路、建桥、盖大楼都是我们国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芯片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数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等科学家的支持。习惯了砸钱就能解决问题的国家,却发现在芯片领域,金钱并不能取代科学家们的努力。
华为拥有超过2000名科学家和6万多位研发工程师,还有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华为的最新机型搭载了国产工艺麒麟9000S芯片横空出世。这意味着华为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突破了美国的封锁,给了拜登和雷蒙多一记响亮的耳光!
然而,就在华为突破芯片封锁的关键时刻,竟然被“自己人”使了绊子。而这个“自己人”是什么呢?就是知网。
9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法对知网开出了5000万的巨额罚单。知网被指控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未经同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且在用户注销后仍保留这些信息。这并不是知网第一次收到处罚,去年,知网因在学术界的垄断行为被罚8760万元,两次罚款总计高达1.37亿。这样的罚单撕下了知网的遮羞布。
而知网最初的定位是用作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它是由清华大学和清华同方共同发起,最初名为“中国学术期刊”,于1996年成立,2003年改名为中国知网。起初,知网具备公益性质,受到高校、有关部门和出版社等机构的支持,收录了大量的学术期刊、论文、实验素材等,以实现知识共享的目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知网慢慢变味了。丰富的内容让各大高校对其依赖越来越严重,知网看准了这一点开始坐地起价,年年涨价,每年涨价近20%。许多高校每年不得不向知网支付数百万元的费用才能使用其内容。对于教育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这样的开销令人痛苦不堪。
2021年,一位89岁的退休老教授发现自己的100多篇论文被知网擅自收录,并以此谋利。而知网却未给他一分钱的稿费。老教授愤怒之下起诉了知网,并最终获得了70余万元的赔偿。
面对年年攀升的服务费,高校们承受得已经不住了。从2016年开始,许多高校纷纷停止采购知网服务,武汉理工大学和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和中科院等教育经费最充裕的高校都因为知网的涨价而停用了它。
知网作为垄断学术资源的机构,一方面以极低的价格甚至0成本获取学术资料,另一方面却要求高校为这些知识付出高昂的价格。根据知网的财报,其毛利率已经超过了50%,这样的盈利能力让互联网巨头们自愧不如。
然而,问题的严重程度还不仅如此。处罚公告中的一句话引发了更大的担忧:“综合考虑知网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的性质、后果、持续时间,特别是网络安全审查情况等因素。”这句话暗示了更加恐怖的可能性。既然知网被发现违反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并被处罚,那为什么它还要冒险继续收集个人信息呢?尤其是知网可以轻易地获取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员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不小心”或者“有预谋”传到国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华为是中国科技行业的骄傲,它的发展依靠了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和研发人员。然而,知网作为一个曾经的公益性机构,如今却以高昂的价格压榨高校,被处罚违反个人信息保护,使得华为在突破芯片封锁的关键时刻受到了自己人的绊子。这样的行为不仅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还涉及到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大问题。
我们希望这次罚单能够让知网警醒,重拾公益初心,为中国科技创新贡献更多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华为能够继续突破技术封锁,取得更大的成就,让世界见证中国科技的崛起!
